7月,在连续酷暑的炙烤下,人人都希望躲进空调房里,偷得一丝凉爽惬意,享受夏日午后的美好时光。山高自有客行路,水深自有渡船人,而酷暑中也有这样一群年轻的“逆行者”,他们不惧炎热,穿梭在纪念馆的每个角落,或是忙于热情的引导帮助游客,或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着碑文、展板上的内容,或是为外出巡展的老师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杂务。你以为他们稍有空闲,大热天里终于可以歇歇了吧,却又纷纷拿着讲解词和红色历史书籍,在树荫下或背诵或钻研了起来。他们,便是来自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们。
最好的开始与淡淡的乡思
“欲知大道,必先为史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‘一切向前走,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走得再远、走到再光辉的未来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,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’。学习历史的目的便在于知古鉴今,资政育人;在于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;在于从历史的曲折中汲取营养,在于为民族的复兴贡献智慧。能够在红色革命历史纪念馆,亲身实践所学所思,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是最好的开始”。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名志愿者在见面会上的这段话,折射出整个团队优秀的素质和对此次活动的深刻认识。
学习没有捷径,知识往往枯燥。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,面对指导老师严苛的学习实践要求,面对纪念馆严格的纪律约束,看到舍友或回家或游玩时晒出幸福的朋友圈,初尝自由芬芳的孩子们开始不太习惯,孤单和思乡的情绪渐渐蔓延。看着孩子们渐渐消失的笑容,指导老师权海霖的心情也越发沉重,彻夜难眠。就在士气低迷的关头,团队中一场“寻找红西路军初心”的研讨活动,帮助孩子们找回了来时美好的愿望,激发起他们坚韧的品质。“没有战功,无颜归故乡”成为了团队充满斗志的一句口号,坚持——成为了队员们向先烈致敬的最好方式。
传承与坚守
通过考核,意味着初步掌握了红西路军的战斗历史和精神内涵,也标志着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,有资格像讲解员老师那样为游客做讲解,可以向别人讲授这段悲壮的历史。为了这一天辛苦准备了很多个昼夜,模拟演练了无数遍,而考核真正来临的时候,仍然难免惴惴不安。哪句该深情,哪句需坚定,哪个故事一定要动情,哪个史实不能忽略,手势应怎样,站姿又如何?指导老师一一纠正的问题,队员们也谨记在心里。他们知道,用最动情的方式感染每一位听众,用最严谨的语言述说英雄们的事迹,才能让这段历史深入人心,让红西路军精神更好得到传播。
探访红西路军战斗遗址,重走先烈们的征战历程。期待的一天终于到来,队员们沿着甘州红色旅游经典线路,前往了“西洞堡大捷纪念园”、“龙渠会议遗址”、“白城子烈士陵园”、“中共甘州中心县委纪念园”等红色纪念遗址。站在西洞堡,踏上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,凝望雄伟壮阔的祁连山脉,殊死战斗的痕迹早已被岁月抹平,风中却仍然传颂着胜利号角。在龙渠烈士陵园,听讲解员老师讲述300名视死如归的战士,为掩护主力部队,战至最后一人也决不投降,毅然慷慨赴死故事。在甘州中心县委纪念园,队员们深深感受着信仰的力量,无论时局多么艰难,革命的星火从未曾在甘州大地上湮灭,信仰的种子在这片厚土上悄然萌发。而先烈们的这份对信仰的坚守,此刻激荡在年轻学子们心中。传承与坚守,是队员们此行最深刻的感悟。
荣誉与奉献
岁去弦吐箭,转眼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将结束。队员们的优异表现为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赢得了“馆校共建先进单位”的荣誉, 队员们自身也通过了严格的考核,获得了“志愿者聘书”,正式成为了纪念馆的一名志愿者。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,志愿服务的工作还将继续。诠释青春的最美方式是奉献,而将美好的大学课余时间,奉献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上,让这些年轻人的身上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