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题展览

线上展览丨百岁红军·王定国(三)

发布时间:2021-11-16 17:45:15 浏览量:1881

百岁红军·王定国

       她,生于四川省一个贫困农民家庭,没上过一天学,是在参加革命后才开始识字学文化的;她,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自学精神,在老同志中被传为佳话。她就是王定国。


“八办” 往事


        经营救回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,王定国再度遇到谢觉哉,那位比王定国大29岁的“八办”党代表。

       1937年,王定国(前排左二)、谢觉哉(前排左四)在兰州“八办”。


      谢觉哉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:被俘人员中,有一个张掖地下党的女支部委员叫王定国。等见了面才知道,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“羊毛衣”的姑娘。时任“八办”处长的彭加伦极力撮合,以谢觉哉日夜奔波操劳,身边也需要一位好帮手为由,让王定国留在谢老身边。

       1937年,在兰州“八办”的王定国与谢觉哉喜结连理。


       回忆起和谢觉哉的结合,王定国只说“同志们关心,组织上安排。”从此,从兰州、延安到北京,王定国几乎一直陪伴在谢觉哉身边。也正是在“八办”,相当于“文盲”的王定国开始学习文化,谢觉哉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教王定国识字、学文化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,后来王定国才成为谢觉哉工作上离不开的左膀右臂。

      1939年,王定国与女儿谢定在兰州。

   


       延安生产  度过难关


       1940年,王定国从兰州出发前往延安。当时,谢觉哉已于1939年底调回延安担任中央党校校长。途经西安城时,遭到国民党哨兵盘问,同行的周恩来立即训斥哨兵:“我是你们政治部主任,你们查什么?”哨兵赶紧立马放行。周恩来的机智化解了难题。


       1945年,王定国和谢觉哉在延安合影。


       来到延安和谢觉哉团聚的王定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文化知识,其后,她又进入延安女子大学补习文化课,边工作边学习。那时,她仍是谢觉哉的秘书。

       1944年延安大生产中,王定国(右二)在纺线,旁边是她的儿子谢飞。


    “那时,边区条件很差,经费也很困难,需要做的事也很多,我们要用极少的钱,办较多的事。”于是,很多事他们都是亲自上阵:比如修房子、挖防空洞、修路种树、绿化环境等等。后来, 由于国民党的封锁,边区的物资供应出现困难,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。为了打破封锁,毛泽东提出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号召,从此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边区广泛开展。

      1945年,王定国与谢飞(前排左一)、谢飘(前排左二)、谢烈(前排左三)、谢定(前排左四)合影。


      王定国、谢觉哉加上另外五个人,一起开荒种粮、种菜、养家禽。那时,他们种的白菜有的一棵种16斤重,茄子有大碗那么大,养的猪200多斤重,鸡鸭成群。由于成绩突出,王定国被选为劳模,接受毛泽东题字的锦旗“再接再厉”。

       1945年,王定国与儿子谢飞。(左图)

       1991年秋,王定国与延安女子大学同学章岩。(右图)


      除了农业生产,他们还搞工副业产品,如边区印刷用的油墨奇缺,他们就到处收集烟灰,加入蓖麻油一起熬制,几经试验终于生产出合格的油墨,保证了印刷厂的需要。他们生产的酱油、醋,味道好又卫生。毛泽东、刘少奇等中央首长都很欣赏他们的产品。王定国用他们亲手做的这些产品换来了毛毯、布匹。“那时心中有一种信念,就是再艰难的时刻,只要跟着共产党走,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,迎来曙光!”王定国说。

      1980年12月,王定国重回延安,在东关延安大桥、窑洞前留影。



网站备案号:陇ICP备18003989号-1 甘公安网备62070202000266    Copyright © 2018-2023 张掖市甘州区西路军烈士纪念馆 高金城烈士纪念馆 技术支持:祥洪科技